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原理教学探析 --以“氧化还(2)

来源:化学教与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1-0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2研究方法将所有收集的细菌标本放入增菌液中进行增菌培养,(血液、尿液用指定培养瓶)8~12 h后,转种平板培养基。使用的培养基的直径约为90 mm,在培养皿

1.2研究方法将所有收集的细菌标本放入增菌液中进行增菌培养,(血液、尿液用指定培养瓶)8~12 h后,转种平板培养基。使用的培养基的直径约为90 mm,在培养皿中放入营养琼脂、肉汤、血脂以及奶酪等培养基,根据不同标本选用不同培养基,在培养过程中使用的试剂均为专业的试剂,保证细菌的检验效果,以卫生部提供的标准菌株为对照,比较使用培养基培养的菌株与标准菌株的区别。

【师】1773年,化学家拉瓦锡发现了O2,最终揭开了谜底,燃烧是可燃物与O2发生的一种氧化反应。请同学们回忆初中对于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定义。

两组均予常规治疗,包括避免可能加重肾损害的药物应用、降压、纠正肾性贫血等,并予解毒泄浊颗粒保留灌肠。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蓉黄颗粒(含肉苁蓉、生大黄、牛膝、蒲公英、六月雪、姜竹茹、茯苓、桃仁、甘草,由安徽省中医院药剂科制成颗粒剂,每包10 g,产品批号:)冲服,3次/d,每次1袋。疗程均12周。

【生】氧化反应:物质结合氧原子的反应。

还原反应:物质失去氧原子的反应。

【设计意图】从人类对燃烧的认识这一化学史实出发,引导学生体验人类对于物质世界的认知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充满艰辛的过程,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解释需要经历观察现象、提出假说、寻找证据、建立理论的过程。同时,对于燃烧这一典型氧化反应的探究,一方面复习了初中对于氧化反应的认知概念,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研究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做好铺垫。

联盟共举办两届“基于HIM的广义BIM矩阵(GIM)论坛”、两届“中国BIM经理高峰论坛”,第一届全国建筑业“互联网+”技术展示会,2016建筑施工BIM应用项目观摩会,参展“第十三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协办“buildingSMART 2017年香港国际BIM大赛暨高峰论坛”,协办第四届BIM国际技术交流会等,通过论坛展览展示活动不断扩大联盟影响力。

学习任务二:宏微结合,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对应教学目标2)

【师】化学反应2HCl没有氧气的参与,属于燃烧反应吗?这些反应与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有何共同的特征?

【视频】①Na在Cl2中燃烧;②H2在Cl2中燃烧。

【生】Na在Cl2中燃烧和H2在Cl2中燃烧均有着发光发热的现象,说明燃烧不一定有氧气的参与。同时,Na和H2在Cl2中燃烧,与可燃物在O2中燃烧,反应前后均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说明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本文中我们利用自主开发的结构有限元软件ATLAS[7-8]建立压力容器模型,对压力容器密封法兰的接触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其受力特性和应力分布规律。同时,我们尝试使用ATLAS完成压力容器螺栓预紧的力学计算。我们首先对压力容器螺栓建立模型,然后对压力容器进行快速的有限元剖分,接着利用有限元求解器对该模型进行计算。最后我们对计算结果进行验证并讨论。

【师】化合价发生升降的本质是什么?提示:结构决定性质。请从原子结构变化的角度,解释2Na+

中化合价变化的原因。

【生】在Na和Cl2反应的过程中,Na原子失去最外层的一个电子,把这个电子给了Cl原子,这样Na原子和Cl原子都达到了8电子的稳定结构。

到了元朝时期,钧窑窑口已近不再烧制,不过值得幸运的是禹州窑钧瓷的烧制技术在别的产瓷区保存下来,这应该是禹州窑窑工逃避战乱往南迁徙中把钧红瓷技术也一并带走。景德镇从宋朝开始就烧制钧红瓷,到南宋烧制技术已非常成熟,烧制技术一直延续到今天。

【师】那么Na原子和Cl原子的化合价怎么变化?

【生】Na原子失电子化合价升高,Cl原子得电子化合价降低。

湖北渔业现状是:2017年湖北省水产品产量465.42万吨。其中水产品常规品种养殖产量大,总量供给充足,但产品价格低,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差,渔民收入低;渔业发展方式粗放,渔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非常突出,湖北渔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

【师】H2和Cl2是不是也是通过得失电子引起了化合价的变化?

【生】氢和氯都属于非金属元素,均希望得到对方的电子形成稳定结构,所以H原子和Cl原子各拿出一个电子形成共用电子对,两个原子共用这对电子,以达到稳定结构。

【师】这对共用电子对处在H原子和Cl原子的正中间吗?如果不是,对化合价有何影响?

文章来源:《化学教与学》 网址: http://www.hxjyxzz.cn/zonghexinwen/2020/1106/651.html

上一篇:高一化学教学随笔
下一篇:著名物理化学家、中科院院士刘若庄去世,享年

化学教与学投稿 | 化学教与学编辑部| 化学教与学版面费 | 化学教与学论文发表 | 化学教与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化学教与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