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探讨

来源:化学教与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学课程,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我国高等院校的经济、管理学科相关专业逐步开设,至今已有20多年历史。早在199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就

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学课程,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我国高等院校的经济、管理学科相关专业逐步开设,至今已有20多年历史。早在199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就将计量经济学列入包括西方经济学、统计学、财政学等学科在内的经济学类八大核心课程。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发展,尤其在金融、证券和宏观经济管理领域,定量分析的重要性越发凸显,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也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在我国财经类院校,计量经济学被认为是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最权威的课程。计量经济学有其自身特点,尤其是与数学、统计学等有着深厚的联系,因此计量经济学难学难教也成为广大师生共同的心声。初学者往往热情高涨,但随着课程学习的深入,学习热情逐渐被侵蚀殆尽,这种现象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尤为明显。有鉴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学习和多年计量经济学教学经验,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对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进行探讨。 一、对计量经济学与数学、统计学等相近学科关系准确定位是计量经济学教学前提与基础 对于计量经济学学科内涵和性质的理解,至今尚没有达成完全一致。计量经济学学科创始人R. Frish认为“计量经济学是统计学、经济学和数学的结合”。美国现代经济学词典认为“计量经济学是用数学语言来表达经济理论,以便通过统计方法来论述这些理论的经济学分支”。在对计量经济学内涵的理解上,一定要明确经济数量关系是研究的主体、归宿和中心,而数理推导和统计方法仅是研究的工具和手段。说到底,计量经济学是应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研究经济数量关系和规律的一门经济学分支科学。毫无疑问,计量经济学研究经济变量间的数量规律性,离不开数学和统计学方法,但这些方法和手段要服从经济问题研究的自身需要。离开了实际经济背景和经济理论,计量经济学就只是公式和符号的堆砌,没有任何实际应用价值。在计量经济学和数学的关系中,数学只是“仆人”,而绝非“主人”。这也意味着计量经济学家首先是经济学家,对于一个数学家而言,如果没有经济学素养永远不可能成为计量经济学家[1]。 正确认识计量经济学的学科内涵,准确把握计量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等相近学科间关系是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前提和基础[2]。对教师而言,把握计量经济学学科学习中联系最为紧密的内容,忽略次要内容以免分散学生精力,有利于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计量经济学的核心环节。粗略地看,计量经济学尤其是初级阶段与概率论、数理统计的联系最为密切,特别是几类重要分布如正态分布、t分布、卡方分布和F分布的统计特征,以及数理统计中的假设检验思想。尽管学生在概率论和统计学中已经学习过这些内容,但笔者从财经类本科院校多年教学经验上看,学生掌握情况并不乐观。教师在教学中应适时唤醒学生模糊的记忆,如有必要在计量经济学正式教学前安排一到两周的预科也未尝不可。从学生“学”的方面看,适时拾起概率论与统计学教材,如能在计量经济学正式学习前完成效果最佳,不能使附属课程成为计量经济学学习的羁绊。 二、教师要准确选取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目前国内计量经济学教材从出版语言上可分为中文版、英文版和中译版,从内容和难度上看可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由于本科阶段的学生尚没有形成系统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纯英文版教材显然不适合作为本科生教材,在这个阶段使用中文版教材并辅以中译版教材作为参考是个务实的选择。传统上计量经济学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的教材基本对应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三个培养阶段,但是近年来随着计量经济学学科重要性的凸显,加之中级教材和高级教材界限模糊,本科阶段使用中级教材、研究生阶段使用高级教材、博士生使用国外教材在我国高校也十分常见。计量经济学初级、中级和高级教材的差异不仅表现在数学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内容和体系安排也有很大差异,反映了计量经济学学科的最新前沿发展。初级教材内容以线性代数描述的线性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理论与方法为主要内容,主要方法使用回归分析法;中级以矩阵描述的线性经典的单方程和线性联立方程等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为主要内容,参数估计方法上除了使用传统最小二乘估计以外,综合应用极大似然估计和矩估计以及GMM等估计方法;高级教材以非经典的、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方法与应用为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微观计量分析、非参数计量、金融时间序列分析和面板模型分析。 国内计量经济学教材,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已有 40余本。近年来出版和改版的计量经济学教材与十年前相比除了增加前沿研究外,在编写风格上普遍呈现淡化数理推演过程、强调计量经济学实际应用的特征,这对于强调应用性的财经类本科院校无疑是一个好势头。综合比较现有国内计量经济学教材,初级阶段推荐由张晓桐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计量经济学基础》一书。该书写作思路清晰、每章都有相应案例和软件操作指南,使用简单的线性代数知识串联各章节,适合低年级本科学生和自学者。中级阶段推荐由李子奈、潘文卿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计量经济学》。该书是目前国内本科生使用最多的教材,编写上采用矩阵语言,既保留了经典单方程模型的参数估计理论与方法,又能适时跟踪学科前沿发展,并增加时间序列、面板模型、离散选择模型和面板模型等内容。同时,该教材课后配备了大量练习,理论培育和实际应用并重,既能普及财经类本科院校大多数学生经济计量的应用知识与能力,又能促进个别学有余力学生的能力提升。在本科阶段,不建议使用高级教材,至于初级和中级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专业和教学时间。中级课程适用于经济学和金融学等专业,总课时85学时;初级课程主要适合于财经类总课时少于51学时的经济学以外的其它财经类专业,如会计、国际贸易、社会保障等。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在主修教材选定后,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1~2本计量经济学教材做为参考教材,以拓宽学生视野有效弥补主修教材中的编写不足。参考教材也可选中译本教材,如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由Damodar N. Gujarati著、张涛译的《经济计量学精要》。该书秉承外文教材风格独特、节奏欢快的书写风格,对初学者来说不至于因为觉得枯燥而早早失去耐心和兴趣;同时,该书第一部分的概率论与统计学基础对初学者理解计量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是非常必要的。该书到2013年已经更新到第五版,是目前国内使用最广泛的中译本计量经济学教材。广阔的市场也催生了配套习题详解和教学视频等辅助学习资料,极大地方便了初学者。 教材选准后,接下来授课教师就要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专业特点、课时量和先设课程开设情况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取舍,内容选择上坚持“突出核心内容,兼顾边缘内容”的原则[3]。具体地说,经典单方程线性模型的参数估计和放宽基本假设下模型对模型参数估计的影响、检验和修复等构成初级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核心内容,毫无疑问对任何专业来说,该部分内容都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对于教师而言,能够调整的内容是经典计量经济学以外的边缘内容。关于边缘内容的选择上“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并没有完全统一的标准。对于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在计量经济学边缘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应用型”原则,而不同的专业应用的领域不尽相同。如对于金融学、金融工程等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更多与证券市场分析和预测相关,以揭示时间序列自身变化规律发展起来的全新计量经济学方法——时间序列分析比传统结构模型更适用证券投资市场。因此对金融类专业学生适当增加与时间序列分析有关的平稳性检验、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等教学内容,无论是对学生就业还是进一步深造都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计量经济学方法开始渗透到其它社会科学并获得巨大成功,铜陵学院一些非财经类专业如社会保障、社会工作等专业也陆续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由于这类专业学生并没有系统学习西方经济学,也没有开设概率论和统计学等先设课程,教师在内容选择上更应该做到“去数学化”,坚持“应用型”原则,力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参数估计方法,不苛求学生掌握复杂的数理统计学原理。由于社会学中经常涉及性别、种族对职业工资水平有无系统影响,教育程度、收入不同对婚姻和生育的影响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共同点是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不连续,需要发展虚拟变量模型和离散选择模型加以解决。围绕虚拟变量模型和离散选择模型的参数估计理论与方法,自然构成社会学类专业计量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与其它经济学课程一样,计量经济学内容体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活动复杂性的增强和计量经济学应用范围扩展,形成了微观经济计量、时间序列分析、非参数计量经济学和面板数据模型等新的分支。计量经济学学科体系庞大,学术界习惯上将其分为经典计量经济学和非经典计量经济学。毫无疑问,从应用的角度来看,经典计量模型仍然在目前应用最广泛,作为本科生教材主体内容是适当的。但从学科发展和开阔学生视野来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对非经典的现代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作简单介绍也是可取的,甚至是完全有必要的。教师要把握好“度”的问题,切忌不能过多介绍前沿方法使学生抓不住学习重点,甚至因知识太难使之产生畏难情绪。 在教育学界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说法,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但并不存在普适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程和授课对象个体差异因材施教[4]。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与其它学科教学具有共性,如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等。但是,计量经济学课程又具有自身鲜明特点,如课程的基础性、体系的复杂性、逻辑的严谨性和学科的动态性,故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有其特殊性。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总结出基于应用能力提升的“问题—精讲—多练—应用”的教学模式,每章教学前预设一个代表性问题,引领学生积极思考,并将问题的解决贯穿于整个后续教学中。对于理论教学,将教学重点落脚在问题情境的介绍,对于繁杂的数学推导过程,主要精讲证明思路即可。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寻找与专业相关的典型案例进行实践教学以调动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对实际经济问题中的数据收集、整理、建模和软件结果分析等完整过程详细予以解答。另外,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已经不能迎合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鼓励学生开展探索性实验。例如,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是凯恩斯需求不足理论的重要理论基石,但国外许多经验研究却支持在长期内消费倾向趋于稳定,称之为“消费函数之谜”。基于此,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我国消费函数存不存在消费倾向递减的探索性研究,教师仅需介绍实验的问题情境和需要注意的事项,而数据收集整理、建模、模型检验和预测都由学生研究团队自主完成,这样可改变“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激发学习主动性,培养创新能力。 三、学生应明确计量经济学学习目的,扎实相关学科基础,努力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计量经济学难懂、难学似乎说出了这门学科学子的共同心声,许多初学者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事实上,摆在学生面前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学习目的。像社会保障、社会工作等专业的学生,今后只是从事经验分析方面的应用性工作,没必要与天书般的数理推导过程纠缠,只需要了解问题情境,清楚一般建模过程,明白什么样的建模与什么样的估计方法和检验方法对应,懂得判断参数的经济意义及其合理性,熟练使用一种常见的计量经济学软件如Eviews即可。 而对于一个立志于从事计量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人,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他不仅是模型应用高手,而且必须具备良好的数学功底和深厚的经济学背景。很多人有思想误区,认为只要数学不拖后腿就能学好计量经济学。诚然,数学和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学习联系紧密,但认为二者是学好计量经济学的充分条件就不对了。计量经济学学科中心词是“经济学”而非“计量”,换句话说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而非数学分支学科,计量经济学家首先是经济学家。因此,学好计量经济学首先需要有坚实的经济学相关学科基础理论,尤其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也是国内高校将西方经济学做为计量经济学的先设课程的原因。没有经济学基础,无法解释模型估计得到参数的经济学含义,建立的模型也没有经济理论支撑。举例来说,研究产业组织关于利润率的决定因素时,集中度、企业规模、产品差别化、需求增长率、进入壁垒等是重要的解释变量。但由于统计上集中度和进入壁垒有很强的正相关性,以加法方式建立简单多元模型估计时容易出现多重共线性。遇到这种问题,初学者总是通过剔除变量消除共线性,殊不知这样会破坏模型的经济含义。于是通过集中度和进入壁垒的乘法方式建立模型,既能保留重要解释变量不损害模型经济含义,又减轻多重共线性对参数估计的不良影响。同时,集中度和进入壁垒以乘法形式进入模型验证贝恩的重要假说:“高度集中不是高利润率的充分条件,高集中度和高进入壁垒的结合才能使在位厂商维持长时期的高额利润率。”[5]显然,没有产业经济学相关知识积淀,不可能做出这样的技术处理。 除了经济学和数学课程是学好计量经济学的先设课程外,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也很重要。在大多数计量经济学实践应用中,研究者只需要将整理好的数据输入计量软件拟定好的程序中,余下的工作就是结果的解读。计量软件最大的优点是将研究工作程序化,研究者不需要掌握繁杂的计算机编程语言,但缺点也十分明显,无法将研究者自己的独特的思想体现在建模之中。现在,多数计量软件除了标准化操作外,保留了编程功能,用以满足个性化的研究需要。现在出现了大量的计量软件,像Eviews,SPSS,SAS和Stata等都有十分广泛的应用。这些软件在功能上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对于本科生学习而言,都具备基本的计量经济学分析功能,建议学生在实践中熟练掌握其中一种软件即可。其中Eviews是目前全世界最流行的计量分析软件,具有数据处理、建模分析和预测模拟等功能。Eviews操作简单,命令接近自然语言,使用者无需编写程序,仅需根据逐层菜单的下拉选项即能完成分析工作。 经济学是一门学以致用的科学。计量经济学这门学科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肩负着检验和发展经济学重要命题的使命,提高学生计量经济学应用能力自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设置的主要目标[6]。但在我国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中,“错用”和“滥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现象屡屡发生,很多研究甚至借助计量模型装扮门面达到“装腔作势”的效果。如何提高学生计量经济学的应用能力,这个问题已经严肃地提出,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热情。当前存在一种理解上的误区,认为提高学生计量经济学应用能力就等同于掌握计量经济学软件的使用。影响计量经济学应用能力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建模的方法论基础缺乏正确的理解,包括建模的经济学基础、数学基础、统计学基础甚至哲学基础。具体问题有模型对数据类型的依赖性、模型设定的经济关系导向性、变量设定的相对性和随机扰动项的原生性等。研究重要问题,采用合适方法争取理论突破,应成为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指导原则。还应注意的是研究什么样的实际问题,诚然西方主流研究偏好的领域要关注,我们更应该将注意力放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根据问题的数据特征在国外成熟的模型方法基础上力争创新,发现一般定性研究难以发现的规律,经过科学、复杂的估计和检验过程发展经济理论,才能体现学以致用的特点。 一些学生对于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的认识不够,认为只要会用就可以了。笔者认为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工具学科但也是理论性学科,它不同于普通的计算机软件,不懂背后道理也不影响使用。强烈反对对理论全然不知就去“应用”计量经济学,那绝对是“强奸”数据,自然也不可能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即便是社会科学专业类的学生,适当掌握必要的计量经济学理论也是计量经济建模应用必不可少的,对于专业研究就更是如此。对计量经济学理论学习也要讲究策略,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个别暂时没理解的内容不妨“不求甚解”,日后理论功底积攒到一定程度后自然会迎刃而解。

文章来源:《化学教与学》 网址: http://www.hxjyxzz.cn/qikandaodu/2020/1107/657.html

上一篇:高职院校税费计算与申报课程改革与实践
下一篇:“西部印象”全面诠释“陕服杯”

化学教与学投稿 | 化学教与学编辑部| 化学教与学版面费 | 化学教与学论文发表 | 化学教与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化学教与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