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高职院校税费计算与申报课程改革与实践

来源:化学教与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引言 高职院校中的税法课程经历了多次改革,课程名称也多次更改:税法、税收学、纳税管理实务、税费计算与申报等。可见课程改革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但该课

一、引言

高职院校中的税法课程经历了多次改革,课程名称也多次更改:税法、税收学、纳税管理实务、税费计算与申报等。可见课程改革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但该课程兼具经济和法律的双重特性,在教与学中均有其特殊性,需要学生既有经济基础又有法律基础。加之高职会计、金融等相关专业要求学生通过税法课程的学习,学会办理企业税务登记,能够进行纳税申报,并会运用报税软件。这都对税法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课题组成员对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2级、2013级会计、会计电算化、金融等专业300多名学生,就该课程的学习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目前高职院校在税费计算与申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基础知识贫乏,制约学习效率

税费计算与申报与传统税法课程比较,更强调学生对计算方法和申报流程的掌握。但无论名称如何更改,都回避不了该课程与法律紧密联系的实质。教材的编写是基于我国目前现行的税收法律法规,而大多数高职学生都缺乏法律基础,理解不了法律的精神,对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此外,该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财务会计基础,但非会计专业的学生缺乏相关知识,大大制约了学习效率。在调查中,有95.1%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程的学习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很有帮助,但大多数学生在开学后一个月内,就开始出现对该课程学习的畏难情绪。这与开学初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热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税法变动频繁,教材更新不及时

目前我国的税制仍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变动频繁,每年有大量暂行规定失效,又会出台许多新的暂行规定和条例。而教材的编订、出版周期较长,无法跟上税法变动的步伐。这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许多不便,教师需要不断查阅相关资料补充教材的不完善。调查显示:有39.22%的学生对这门课程非常感兴趣,但对老师所讲内容完全掌握的仅占6.86%,有92.16%的学生只能部分掌握,如果课后想自学,仅凭教材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

(三)教与学都是纸上谈兵,缺乏动手实践机会

随着电脑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我国大多数税种都已实现网上报税,基本不再需要纸质报税表格。但传统教材中依然在利用纸质表格教学生如何填写申报表,一些本由电脑自动完成的步骤需要学生手动计算,增加了不必要的教学难度,与实际脱轨严重。同时,课堂学习中依旧以老师讲为主,学生没有去企业、税务机关学习的机会,无法全面展示税款缴纳的全过程,税课就变成了简单地计算结果,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老师的哪种教学方式最有助于知识的理解”环节调查中,44.12%的学生选择了案例分析,可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最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四)教学环境落后,存在“人多机少”的矛盾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虽已引入会计岗位实训软件,里面包含了所有会计岗位,如出纳、成本会计、税务会计、总账会计等,每个岗位都按企业经营流程,安排了一个月的工作任务,可使学生在仿真的环境里进行岗位训练,为今后就业打下基础。但会计专业的学生人数众多,每年都有900多名新生入学,而会计学院的机房只有8间,平时还承担着会计信息化等课程的教学任务,每一周只能安排一个班级进行集中实训,而正在学习税费计算与申报的班级,却不能按需进行模拟训练。这大大降低了这套模拟软件的实训效果。

三、税费计算与申报课程改革思路

(一)改变教学方法

1.引入案例教学法改变满堂灌的现状。李丽昕(2010)、石红红(2011)、危素玉(2012)都提出在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强调案例的真实性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积极作用。在学完理论知识后,应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每个典型税法案例都能充分反映出企业相关税种主要涉税业务事项,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讲解, 使学生能掌握税法主要条款的应用方法。应当注意的是,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二者同样重要。学生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老师也不能忽视学生讨论的重要性,因为在学生的相互讨论中,可以把已学的理论知识消化吸收。

2.重视课后习题,引导学生加强自主学习。 在调查中,75.53%的学生认为“老师需要布置课后练习”,84.32%的学生认为“老师批改作业对自己的学习很有帮助”。在实训条件达不到的情况下,通过课后练习强化课堂没有完全掌握的内容十分必要。在教学中,既要利用先进的手段,也不能放弃传统的优秀方法。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在其他课程中也许可以忽略,但在以计算方法为主的税法课程中却是非常必要。只有通过课后练习,才能让学生查缺补漏,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与同学间相互讨论中消化吸收知识。

文章来源:《化学教与学》 网址: http://www.hxjyxzz.cn/qikandaodu/2020/1107/656.html

上一篇:信息时代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与学
下一篇: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探讨

化学教与学投稿 | 化学教与学编辑部| 化学教与学版面费 | 化学教与学论文发表 | 化学教与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化学教与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