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思维导图在生理学“教”与“学”中的应用研究(2)

来源:化学教与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6-2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意义等的异同点。因此,利用思维导图,学生不但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还可培养自身学习主动性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生物电的思维导图示例 五、结语

意义等的异同点。因此,利用思维导图,学生不但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还可培养自身学习主动性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生物电的思维导图示例 五、结语 在生理学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能够充分体现生理学讲“理”的特点,展现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内在关联性;同时,能引导学生紧跟教师教学思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有利于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它值得在医学教学中广泛推广和应用。 [1]王涛,张莉,陈丽,等.利用思维导图和知识卡片高效制作生理学课件[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26(2):265-269. [2]曾俊伟,刘晓红,徐陶,等.生理学教学中加强医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17):2689-2691. [3]东尼·博赞,克里斯.格里菲斯.思维导图实践版[M].卜煜婷,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3. [4]Farrand P,Hussain F,Hennessy E.The efficacy of the mind map study technique[J].Medical Education,2002,36(5):426-431. 我国高等医学教学目前仍然采用主流的生物医学教育模式,即以学科为中心,形成医学基础课、临床专业课和临床实习三个相互独立的阶段。在医学基础课的前期,主要学习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形态学科知识,这些知识比较直观,相互间关联少,后期以生理学为代表的机能学科理论性和逻辑性很强,如果在教学方法上不加以改进,势必导致教学效果差,学生专业基础打不牢,到了临床学习和实习阶段,不能很好地理解临床知识,造成基础临床严重脱节,非常不利于医学人才的培养。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进行具体化、可视化的思维方法。思维导图及类似的学习方法现已广泛应用到高等医学教育中,教学效果良好,广受师生欢迎[1]。为此,本文将思维导图应用到生理学的“教”与“学”中,借此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激发其自主学习潜能,促使其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乃至临床医疗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一、生理学“教”与“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它以解剖学和组织学为基础,研究生物体各组成部分的功能活动及其规律,同时又是药理学、诊断学等后续课程的基础,是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桥梁。与形态学科相比,生理学具有复杂抽象、理论性和逻辑关系强的特点,因此也被称为“生命的逻辑学”[2]。传统生理学多根据课本直接灌输式教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普遍反映记忆和理解比较困难,知识难以内化,到后期学习临床课程时已基本遗忘,不利于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的衔接。要想发挥生理学的桥梁纽带作用,教师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在整体结构框架上掌握生理学,才能使学生逻辑清晰,思维开阔,切实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并且能够灵活运用。思维导图正是一种新型高效的思维工具,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二、思维导图的特点和优势思维导图最早由英国人托尼·博赞(Tony Buzan)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又称心智导图,是一种表达放射性思维的高效图形思维工具,即用直观的逻辑组织关系图取代枯燥繁杂的文字信息,有助于理解和记忆[3]。思维导图利用图式、提供关键词及相关线索,简洁地再现大脑思维的过程,它根据不同个体的思维和记忆特点,通过对比、联想、归纳、总结等方式,展现知识点间的内在关联,从而加深个体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思维导图基于斯佩里左右脑的分工理论而绘制,即左脑主要负责控制思维推理、逻辑结构及文字分析等功能,右脑侧重图像、色彩以及空间等功能,通过图文并重的方法,利用符号、线条等方式,展示不同主题间的隶属和层级关系。可以说,构建思维导图,就是大脑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过程。这一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当有益[4]。三、思维导图在生理学“教”中的应用备课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教师在备课时使用思维导图,将教学过程可视化,相当于课前演练,有利于教师在实际授课中做到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提高课堂效率。备课时,以思维导图展现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繁杂的调节机制,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和结构,帮助其理顺教学思路。例如,讲解细胞生物电这一内容时,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和局部电位。绘制思维导图时,可以以“膜电位”为中心点,将相关内容进行“横向关联”,即一级分支,如右图所示。即在静息电位基础上,根据施加到细胞上的刺激强度,将细胞产生的膜电位变化“横向关联”至动作电位(刺激强度≧阈刺激)和局部电位(刺激强度<阈刺激)。在动作电位和局部电位知识点上,可以将与其相关的内容,如定义及其相关概念(如去极化、复极化、超极化、阈电位、阈值、阈刺激、兴奋性等)、形成机制、

文章来源:《化学教与学》 网址: http://www.hxjyxzz.cn/qikandaodu/2020/0629/338.html

上一篇:苏教版初中数学的“教”与“学”研究
下一篇:浅谈初中化学用语的掌握和使用对于化学学习的

化学教与学投稿 | 化学教与学编辑部| 化学教与学版面费 | 化学教与学论文发表 | 化学教与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化学教与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